1. 结构
在半导体物理篇章中,我们已经介绍了半导体-氧化物-金属接触。在 p 型衬底上增加两个 n+ 型半导体,并引出相应的端口,就形成了数字电路中常用的 MOSFET 器件。
对于功率半导体而言,我们需要更大的电流和电压等级。因此增加了额外的 n- 区,原理可以参考 pin 二极管。
图片 1-1:a)MOSFET 结构;b)MOSFET 电气符号
为了让电流垂直流出,分别把源极(Source) 和漏极(Drain) 放在半导体的上下两层,栅极(Gate) 和源极放于同一平面,这样就形成了功率 MOSFET 器件,其结构如图 1-1 所示 a)。
MOSFET 的电气符号如图 1-1 b)所示。从 S 到 D 有一个画虚线的二极管,称为体二极管(Body-Diode)。这是由于从 S 到 D 形成了寄生二极管 pn-n+。
根据施加的
- 单极型模式(uni-Mode):MOSFET 处于正偏,即伏安特性的第一象限
- 双极型模式(bi-Mode):MOSFET 处于反偏,即伏安特性的第三象限
而研究 MOSFET 静态特性,其本质就是研究以下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:
从控制理论的角度看,MOSFET 可以被看作一个黑盒,输入端为
图片 1-2:MOSFET 的输入和输出
下面分析 MOSFET 的工作原理。
先说单极型模式,根据沟道的形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- 截止区(Cut-off
Region):
,沟道尚未形成,(几乎)没有电流流过 DS - 欧姆区(Ohmig
Region):
,由于电容板正负电荷相互吸引,p 区内的电子逐渐积累,形成反型层,又称为沟道(Channel),见图 1-1 a)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 DS 之间有电势差,那么 G 对于沟道各点的电势差也不同。根据 MOSFET 处于正偏还是反偏,沟道呈现三角形分布。由于沟道的形状几乎不随 改变,那么其等效电阻也几乎不变, 和 呈现线性关系,因此欧姆区也称为线性区: - 如果 MOSFET 处于正偏,即
,足够数量的电子就可以从 S 流入并且从 D 流出,那么 的方向就是从 D 到 S,电子更多的靠近 S 端 - 如果 MOSFET 处于反偏,即
,足够数量的电子就可以从 D 流入并且从 S 流出,那么 的方向就是从 S 到 D,电子更多的靠近 S 端
- 如果 MOSFET 处于正偏,即
- 预夹断区(Pre-Pinch-off Region):在保持
不变的前提下,增加 。由于 DS 之间的电势不断增大,位于 D 端的电子不断减小,其厚度仅仅刚好维持沟道的导通。预夹断区又称为近似饱和区(Quasi-Saturation) - 夹断区(Pinch-off Region):
继续增加,导致 D 端附近不存在电子,取而代之的是一定厚度的空间电荷区。沟道被夹断,电流不再随 而变化,进入饱和状态。沟道被夹断也被称为窄沟道效应(Channel Narrowing)
欧姆区、近似饱和区以及夹断区的沟道形状分别如图 1-3 的 a)、b)和 c)所示。
图片 1-3:MOSFET 沟道:a)线性区;b)近似饱和区;c)夹断区
双极型模式的分析要简单的多。当
总结一下,
2. 沟道建模
首先声明几点假设:
- 沟道的电子全部由纵向的 Gate 电荷吸引产生,与横向的 DS 场强无关
- 忽略扩散电流,电子电流全部由漂移运动产生
- 沟道的反型层为强反型,其阈值电压
叠甲结束,现在可以对沟道进行建模。这里用到的基本思路是,由于沟道是强反型,有:
也就是说,沟道的电荷量
把(2-2)代入(2-1)可得:
由于沟道中的电子做漂移运动,我们可以写出电子的电阻率
2.1 欧姆区
图 2-1 a)展示了沟道电阻
图片 2-1:MOSFET 沟道模型:a)线性区;b)近似饱和区和夹断区
根据门极施加电压的多少,沟道纵向的厚度可以用
由于
由此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写出电流表达式:
2.2 近似饱和区
在近似饱和区的沟道长度几乎等于
如图 2-1 b)所示,提取欧姆区电阻的一小块
由于 y 方向的电场
现在写出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:
把方程(2-9)代入(2-10)即可求出
2.3 夹断区
所谓夹断区,即
联立(2-12)和(2-11)可得:
再把(2-13)代入(2-11)可得:
3. 伏安特性
MOSFET 的伏安特性又可以分为两种:
- 转移特性:即
不变, 和 之间的关系 - 输出特性:即
不变, 和 之间的关系
根据第二章的分析,我们可以画出 MOSFET 的输出特性曲线,如图 3-1 所示:
图片 2-1:MOSFET 输出特性曲线示意图:黑色代表室温,红色代表高温
根据方程(2-14)可以画出 MOSFET 的转移特性曲线,如图 3-2 所示:
图片 2-1:MOSFET 沟道模型:a)线性区;b)近似饱和区和夹断区
现在要分析温度对转移特性曲线的影响。根据方程(2-5)可知,随着温度的升高:
增加,因为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减小,因为 随温度升高而升高
从图 3-2 中可以看出,升高温度后,其曲线和室温下的曲线有一个交点,称为温度系数点(Temperature Coefficient Point):
- 在 TCP 之前,
起主导作用,要达到相同的饱和电流,高温下需要施加的 更小; - 在 TCP 之后,
起主导作用,要达到相同的饱和电流,高温下需要施加的 更大。
同理,对于输出特性曲线来说:
- 当
位于 TCP 点左侧时,相同的 ,高温下能达到的饱和电流更大 - 当
位于 TCP 点右侧时,相同的 ,高温下能达到的饱和电流更小